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加盟西湖大学!
今日话题:创业or求职,你怎么选?
近日,西湖大学官网更新信息显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马秋富已于2022年秋季入职西湖大学任讲席教授,成立系统生理和针灸实验室,担任系统生理和生物电子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10月,马秋富团队等曾在 Nature 发表论文,实现针灸研究的历史性突破,该研究显示一类PROKR2-Cre标记的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是低强度针刺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所必不可少的。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此类神经的躯体分布特点,可以预测在不同部位低强度电针刺激抗炎的效果,从而为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
图片来源:西湖大学
马秋富教授表示,系统生理学的近年兴起为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契机, 期待和学生们一起在西湖大学寻求慢性疾病治疗的新思路,新突破。
马秋富于1987获得复旦大学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从1994到1998年,先后在百时美施宝和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1999初成为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2011年成为正教授。
马秋富实验室专注于两个研究方向:绘制疼痛通路和探索针灸工作原理。在西湖大学,马秋富实验室将系统地绘制躯体感觉-自主神经反射通路, 探索神经信号如何调控各种免疫细胞和组织细胞,优化包括针刺在内的各种物理刺激参数以激活特异的抗炎神经通路,为治疗包括疼痛,肠炎,和脑疾病在内的慢性疾病寻求新思路, 新突破。
针灸,属于我国传统医学,其作为镇痛的辅助疗法,在改善和预防疼痛复发等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治疗疾病的核心机理之一是通过将针刺入身体内的各个“穴位”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的目的,而经络被认为是达到这种远程效应的重要传输载体。
尽管现代解剖学研究尚未明确经络特异性结构基础的存在,但揭示了针刺刺激的远程效应可以通过躯体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这种反射首先是激活来自位于背根神经节(DRG)或三叉神经节中的外周感觉神经纤维,随后将感觉信息传到脊髓和大脑,进而激活外周自主神经,最终实现对各种机能的调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陆续发现此类反射存在躯体区域特异性。
202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发表在 Neuron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低强度针刺刺激小鼠后肢穴位(如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而针刺刺激腹部穴位(如天枢ST25)却不能诱导出此抗炎通路。这种躯体区域特异性(或者说穴位部位的相对专一特异性)背后的神经解剖学基础至今尚不清楚。
2021年10月13日,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发表了题为: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 的最新研究论文,实现针灸研究的历史性突破,论文第一作者为柳申滨博士和王志福博士。
该研究显示一类PROKR2-Cre标记的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是低强度针刺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所必不可少的。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此类神经的躯体分布特点,可以预测在不同部位低强度电针刺激抗炎的效果,从而为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